【學派論旨簡介】單線演化論

Jessica Yang
Jun 2, 2021

--

懶人包:單線演化論強調社會文化擁有單一直線的演化過程。將有異於自身的他者差異歷史化,並將演進過程的時間階序化,強調演化的過程是一種「進化」,假定了人種的優劣之分,而屬於文明演化階段後期的西歐則是最優等的種族。換言之,單線演化論者會認為,西歐以外的他者屬於「未開化」的人種,在其物質、心智層面上都未像西歐人一樣演化完全。

(這一篇絕大多數參考黃應貴老師的反景入深林與拉斯特的歡迎光臨人類學!)

代表作者與作品

  1. 《原始文化》 — — 泰勒
泰勒(這張有種奇妙的感覺……) 來源
  1. 《古代社會》 — — 摩爾根
摩爾根(這張好The shining那種準備拿斧頭砍門的感覺)來源
  1. 《社會演化》 — — 史賓賽
史賓賽(沒有一次不覺得他像猴子)來源

作者論旨

  1. 摩爾根 Lewis Henry Morgan (1818~1881)

從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中,即可看出摩爾根的單線演化論主張,摩爾根強調,人類社會文化的單線演化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蒙味(savagery)、野蠻(berberism)與文明(civilization)。並且在將蒙味與野蠻細分為早、中與晚期,以早期人類使用之工具、原料、生存方法與飲食方式等等作為斷代的劃分。

2. 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

泰勒的《原始文化》強調了文化同樣可以是被科學所研究的主題,第二節所談到即是原始宗教,泰勒於書中主張研究宗教可以以單線演化的觀念思考,分別是從最初的泛靈信仰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與宗教演化的最後階段 — — 科學。

3. 史賓賽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史賓賽提出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與社會達爾文主義,將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應用於強化自身的社會進步觀點,史賓賽強調,某一種族更優越於另一種族,是由於各種族的生物性發展皆有所不同,導致前者更適應於社會生存,而史賓賽也將後者視為落後的種族,並以「未開化」稱之,而此處的未開化除了指涉物質文化上,也同時包含他們的心智與生物性基礎。

批評

  1. 錯誤挪用達爾文的演化(evolve)概念

演化與進化兩者於英文皆譯為evolve,在中文世界裡,我們得以區分兩者概念,前者僅為發展的過程,發展前後並無優劣之分,進化一詞則將進化的後者視為優於前者的,然而,在英文世界裡,evolve一詞的歧異許多當時學者的錯誤挪用。

達爾文與物種原始一書中提到,evolve為無方向性的,是物種的生存與繁衍受環境迫使而因應環境所演化,因而與中文的「演化」一詞較為貼近。

然而,單線演化論者則將有差異之空間分佈視之為單一線性演化過程的不同階段,因此即是錯誤的挪用了演化概念。

2. 差異化石化

從摩爾根的演化階段分期、泰勒對於宗教研究所提供的單一線性演化過程皆蘊含將差異化石化之偏見,假定異文化他者即是西歐人之祖先,換句話說,也就是將有異於西歐民族的他者,都視為是西歐人的「活化石」。

3. 種族主義

史賓賽的適者生存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皆是以錯誤的挪用達爾文概念來強化自身種族主義的觀點,史賓賽認為西歐人是最進步、最適應社會演化的民族,是因其種族不論是在物質、心智與生物性上皆有著更優等的水準,然而,這都是太過狹隘的觀點。

許多被西歐人視為是「未開化」的民族,都在後續的研究表明了其心智的複雜程度無異於西歐人,甚至可以說西歐人都難以理解,從地景分佈、分類概念或政治與經濟制度,被視為「未開化」的民族,都比史賓賽想像的複雜。

小結

至今單線演化論已是一套幾乎不再被學界所運用,而早已成為人類學史一部分的理論學派,但因為人類學有著這樣的開場,造就了當時種族主義者的思想能夠在「科學」之下,偽裝、解釋和合理化自己的立場,而導致許多無法挽回的災難發生,這大概是人類學這門學科,反身性這麼強烈的原因吧。

參考書目

黃應貴 2008 反景入深林。台北:三⺠

Luke E.Lassiter 2010 歡迎光臨人類學,郭禎麟等譯。台北:群學

Conrad P. Kottak 2018 文化人類學,徐雨村譯。台北:麥格羅希爾

雖然已經盡可能的防範傳遞錯誤的資訊給大家,但深怕還是有論述不夠清楚的地方或哪裡可能有理解錯誤,若是有任何建議還請不吝提出!!!

祝大家看到都會好運吉了!

--

--

Jessica Yang
Jessica Yang

Written by Jessica Yang

91年次ㄉ華國少女(⁎⁍̴̛ᴗ⁍̴̛⁎)

No responses yet